   
- 用户名
- 半池荷水
- UID
- 143080618
- 积分
- 301212
- 最后登录
- 2022-8-11

|
千年莫高窟
一
前年九月下旬,西北的天气已微凉,与母亲游完阳关后本想回气候温和的深圳,母亲柔和地对神态迷离的我说:“来都来了,朝拜灿烂的敦煌文化不就是你心里所向往的吗?”可怜天下父母心,母亲两个多月来陪着我一路从南到北,重新踏上我曾停留过的足迹,无非是让我重温故地,重拾昔日帼不让须眉之壮志,更是在神圣的莫高窟得到某种力量的祈祷,以期让我一生平安。
游完阳关后我的精神似乎有所改观。对于莫高窟我并不陌生,曾多次流连忘返,只因为是陪人游赏,少了份心灵的沉淀,并没有领略到神奇的色彩与仰鼻的气息。我不是佛教信仰着,我的信仰是生在红旗下的信仰,但不防碍我对名圣古迹的向往,从中寻觅老**遗留下来的灿烂文化。
单独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。以前都是随波逐流,以主人的身份陪着广东福建过来的客人,混在噪噪的人群之中听着导游滔滔的讲解游览,并没有自己的见解,更谈不上有什么体会,但此次来,母亲只是默默地牵着我的手,让我在这沉寂的旷野荡涤着灵魂,在这荒芜的戈壁体会到博大,但我却没来由得感受到“自古逢秋悲寂寥”的苍凉,乃致慷慨万分。
敦煌的苍凉与寂寥,自古有之,却随着华夏文明的进程推动着历史的车轮,让这片古老而广漠的土地展现出壮美的景象。秦时的明月照不到胡人的关,但《山海经》却明明述记:“舜逐三苗子三危”,《史记》:“迁三苗于三危”。于是这里茫茫戈壁里的这座不起眼的矮山,并成了华夏文明与游牧**的早期分界线,早到了4300年。虞朝舜帝的铁骑是如何追逐三苗到这里无从可考,但在上古时期旌旗猎猎的中原大军总是来过驻足的。终于在舜帝之后2200多年的汉武大帝,忍无可忍匈奴的烧杀掠夺,兵分几路跨过秦岭跨过阴山跨过贺兰山,追过河西走廊完成了战国时期历代赵王与秦王未竟的事业,屯兵于敦煌设置阳关与玉门关;王莽篡汉之后西域诸国不听大汉天朝的号令,汉明帝时期一介书生班超却成了千古第一牛人,带三十六人横扫西域五十六国,将之纳入华夏版图,设置了西域都督府。至此,敦煌逐渐兴旺起来,中原文化与胡人文化在此相互碰撞,乃至**之遥的波斯文化、比邻而居的印度佛教在这里也星火相传;于是,佛教在这荒芜的旷野兴盛起来,***教也由此渗透到整个西北,乃至中原。
东汉后的曹操很忙,被动不动就北伐的诸葛孔明牵着鼻子走,顾不上这片荒凉之地;篡魏自立晋武帝司马炎一统三国后,还来不及如汉武帝般开疆拓土,并两腿一蹬,灰飞烟灭了。八王之乱群雄纷争,中国进入长达273年的大**黑暗时代,在这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腥风血雨中,一代枭雄拓跋珪灭了前凉等国统一了北方。经过长时间的朝代更替,无论是上层阶级还是平民百姓均厌倦了战争,心理上逃避纷乱的现实,渴望过上祥和的生活,佛家的出世思想并成了大众心灵的慰藉,于是凉州并成了北魏佛教的传播中心,身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的墩煌不经意间成了修行者的圣地。
二
荒漠中的墩煌时至今日依旧荒凉,广垠的天空流涨着蓝色的云朵,一阵风起便是滚滚沙尘,遮天蔽日。也许,北魏之前的前凉太清四年的乐尊,苦哈哈地在这里云游,碰上晴空**的好天气,才看到三危山金光灿烂,霞光万丈,并神情凝重要在此修行,风餐露宿地在这砂壁断崖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;此后法良禅师闻讯而来又继续开凿了洞窟,从此,拉开了四方教徒跋山涉水而来朝圣拜景,以求心灵上得到慰籍。年深月久,历经一个个王朝的更迭,新的洞窟也不断一一开凿出来了,上自王公贵族,下至芸芸百性,或者独筑,或者群凿,将自身的信仰和追求,全向这座孤立于荒漠的断崖凿进。从此,这坐矗立在茫茫戈壁的矮山,从前凉到元朝,这里充斥着工匠斧劈钎凿的叮当声,叮叮当当响了上千年,直到明清声音逐落到消失。
让人觉得神奇的是,莫高窟周边的各个王朝,在血腥地更迭,打来打去,却均为莫高窟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虽然历经北魏太武帝灭佛,让莫高窟冷清了好几年,但随后北魏冯太后重佛,又让莫高窟的建造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涨;把北魏一分为二的北周和北齐,虽然北周武帝宇文*灭佛,却未波及莫高窟的开凿,流离失所的黎民反而在这塞外苦寒之地开凿得甚欢,而此时的北齐开凿了响堂石窟。无需说一统中国的隋文帝杨坚早期崇儒重佛,将莫高窟的建造推到一个新的**。历经贞观之治、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,莫高窟更是处于热火朝天的盛景。安史之乱中趁火打劫的吐蕃,在侵占敦煌后对莫高窟不仅秋毫无犯,还大加修缮;驱逐吐蕃的张议潮大唐**,在这天荒荒地惶惶的圣洁之地,亦修葺了莫高窟,以免在战火中遭受浩劫。
晚唐过后的五代十国时期位于河西的曹氏**,前后五世均对莫高窟进行大规模建窟修窟。到了黄袍加身赵匡胤创立的宋朝,先后占领河西走廊的西夏与蒙古,对莫高窟优礼有加,生怕对神灵不敬。到了成吉思汗创建的元朝,因了铁骑的西征,商队可达欧州,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变得冷清,驼铃声少,莫高窟少有开凿的叮叮当当声。到了明清时期,开燥的声音日渐式微,莫高窟由兴盛而衰落,被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尘。
三
我深感迷惑,这里地处中原与西域交界处的旷野,天苍苍地茫茫,草稀稀月冷冷,中原铁骑与胡人铁骑无数次对垒撕杀,又或是一个个胡人王朝**的更迭,莫高窟却未如阿富汗巴米扬大佛毁于战火之中,反而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滚推进中发扬光大,闪烁着光芒。或许,我应从前面静默的游客找到答案。眼前这些老老少少的游客,没有如在张掖七彩丹霞高声的笑语,而是心怀虔诚,揣一份敬畏之心,在这圣洁之地获得神灵的眷顾和庇护;必如此,就连身为教师的母亲,紧紧地拉着我的手神情凝重地望着眼前的莫高窟,嘴里念念有词,而我却也一时默默无语。即便我是无神论者,但这空灵的圣地,我却屏气凝神地发痴,宛如时光停止一般,缓缓地闭上眼儿,便能感觉到一缕清凉的灵辉,注入我沧桑的心田,使我一时神情气爽,以至我的嘴唇轻轻地笑,心窝浅浅地醉。
我明白了莫高窟为什么没有毁灭于王朝更迭的战火之中的缘故,有这么岁月慢长的历史盛景,任何一个王朝当权者或领兵的将军,都为之敬仰;有这么神圣的灵地,亦让王侯将相都会在莫高窟面前心怀敬畏,低下头来感受灵魂的洗涤。更无需说底层的黎民更想获得神灵的庇护而心怀敬意,以求获得平安幸福。这是我浮浅的认知,但大体错不了。在漫长一千年的历程中,莫高窟的兴建主要是劳苦大众,当然离不开如北魏冯太后、盛唐武则天这类当政者,先后对敦煌莫高窟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,才有今天的盛景。
佛教在莫高窟里并没有高深的意义,只是个人们祈祷的地方;自然也有高僧在此修行。于是,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,在莫高窟自然变成了信仰为主体。对着洞窟里的壁画与佛雕顶礼膜拜是自然的事了。我曾来过很多次,有黎明时分来,也有黄昏之际来,我所陪同的人无论身份多显重,来到这里一个个神情极为凝重,心底里都在默默地祈祷,以求心灵慰籍,获得平安。我曾从心底里暗笑他们,但今日在母亲陪同下的我,褪去一世繁华,洗去铅华,站在这片寂静的圣地,油然地染抹到一份空灵的清凉,荡涤了灵魂。
站在空旷的地方看莫高窟,莫高窟在看我。静静地聍听,静静的默想,宛如自己被裹卷进去一个清灵的地方,心旷神怡,宠辱皆忘,拂去了我心头的负荷,拂去了红尘旧事;被灵气所吸引,被千年不灭的信仰所融化。一阵晕眩一阵恍惚,既十分沉醉又十分朦胧。原本颓废的思想,在这云淡风清的山脚下,一点一点地退去,一点一点地找回自信,找回自己。
微风吹来,裹着尘沙,打得脸庞生疼。树梢沙沙做响,鸟儿依依长鸣,该带母亲进馆了,人流此时亦少了些。或许里面还有更振撼人心的文化呢,让母亲也染抹到一份别样的风采;毕竞母亲千里迢迢陪我来趟可不容易。 |
-
1
评分次数
-
|